2025年4月23日上午9:00,蚌埠市大禹文化研究院在蚌埠学院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会议室召开“禹会涂山陶文”专家鉴赏研讨会。本次会议以蚌埠首届大禹文化节为契机,蚌埠市大禹文化研究院组织专家学者对“禹会涂山”陶文语义进行释读、共识。
本次会议由蚌埠市大禹文化研究院院长、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院长、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吴长法主持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员宫长为、西南大学教授和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名誉会长李德书、四川大禹研究会副秘书长江文银、中国大禹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群、蚌埠市博物馆馆长陈新宇等参会。
会议开始,吴长法对参会人员表示热烈欢迎,并向各位介绍蚌埠学院的基本情况。他强调,蚌埠是禹会诸侯之地,也是大禹文化之乡,大禹文化的丰富内涵,只有不断的研究和挖掘,才能进一步的发扬大禹文化的时代精神。本次会议是对“禹会涂山”陶文进行研讨,希望我们在交流讨论中对陶器进行鉴定研讨并达成共识。
研讨会中,高群向大家细致介绍“禹五山木十”陶器文的来源。向参会人员展示了他对陶器文的解读,并将陶器文与蚌埠双墩文化进行对比,发现禹会涂山“陶器文”与双墩陶刻符号一脉相承,并向大家展示了具体文物。
李德书教授向大家介绍“禹会涂山”圆形陶器的基本情况。同时提出要结合“多学共同”的综合研究手段,进行大禹文化的探索研究。
王吉怀表示,目前在夏朝考古研究中暂未发现文字记载的实证,这陶器上的发现极有可能填补此项空白。未来,大禹文化研究院可以对陶器符号进行进一步的科学解读。
宫长为认为文字是思想沉淀、知识累积和智慧传承的一种重要手段。文字是非常重要文明标识。早期文字全部以陶器为载体,该圆形陶器上的符号转变为陶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。
江文银在会议上表示能够亲眼见到圆形陶器非常震惊。通过各位专家的解读,了解了其重要的价值。文字考证与遗址相结合,交相辉映,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。
陈新宇提出,此次陶文鉴赏研讨会,对文物本身的研究和论证都提出了新的视角,期待将来禹会村考古遗址能有更多类似的发现。建议未来“陶器文”研究使用科学的手段使结果有理有据。
会议现场气氛活跃,与会者纷纷各抒己见,以高度的专业性和学术的严谨性对“禹会涂山”陶器文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剖析与释读。大家一致认为,“禹会涂山”陶器文的释读为“禹、五、山、木、十(甲)”即禹五年,会诸侯于涂山,举木为旗,于甲子型祭台。陶文内容涉及祭祀、记事功能,对探索中国早期文字起源、夏文化、淮河流域文明、考证涂山地望、解读“禹会诸侯”事件具有历史与文献学的双重价值!最后,全体人员参观了淮河文化展览馆。
此次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,进一步深化了大禹文化研究,弘扬了大禹精神,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、开发利用蚌埠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。(撰稿:黄航宇 编辑:陈佳 审核:吴长法)